提升國民意識,增進愛國情懷
我們身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代,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各地連成一線。現今世代越趨對立,西方各國對中國、對香港的污衊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這嚴重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對自己國民身份的認同。因此,學校有責任培養學生對香港、對祖國的認識和增強其歸屬感。
本校一向重視國民教育,並以「提升國民意識,增進愛國情懷」作為學校的關注事項,由「生活及情意教育小組」統籌各科組推展國情教育,從多方面加强學生對香港、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下是本校推行國民教育的策略:
一、共同學習,提昇專業素質
作為我校這項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策劃者,在多年的實踐中,我們發現老師在其中起着關鍵作用, 要使活動得以有效開展,就要推動全體教師共同參與。讓老師率先參與各項活動,除了可使老師先體驗及感受活動的意義外,亦可藉此提升老師的專業能力。例如,在《香港國安法》訂立及實施前,學校多次邀請嘉賓,包括曾鈺成校董、周世耀校監、鄧飛校長等到校分享,讓老師們先學習、了解,做好裝備。又如每年的暑假老師需要選擇暑期閱讀,並在新學年的課前會議進行小組分享與匯報。另外,在推行活動前,會在逢星期四全體教師大會上作詳細介紹,讓老師能充分把握相關的內容,同時亦會收集同事的意見並加以修正,使各項活動能順利推行及達至預期目標。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優秀的做法可以成為借鏡,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能得心應手,希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組配合,成效更佳
推動國民教育的工作是以「生活及情意教育小組」作為主力,在舉辦活動前,我們會積極與其他科組協商,讓各科組能發揮所長,全力配合。例如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生活及情意教育小組」在這個值得紀念和慶祝的日子,聯合各科組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們能夠參與其中,了解25年以來香港在國家的帶領下,如何得到多方面的成就,充分體現獅子山精神,從而培養學生愛國之情。以下是各科組如何互相配合而舉辦的活動情況:訓輔組在疫情以來首次組織全校同學進行一次隆重的實體升旗禮,全校師生均表現得特別興奮和珍惜;中文組特別舉辦了朗誦比賽,讓學生透過朗誦表達對香港回歸的感受;視藝科舉辦了生日卡設計比賽;節慶組設計了20個慶祝香港回歸的攤位遊戲,當天同學們邊玩邊學習中國和香港的歷史,更有機會一嘗升旗手的滋味,學生們均表現特別興奮;生活及情意教育小組則製作了一套有關香港回歸的教材套,是香港回歸25周年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教材分為(成就篇、關懷篇、展望篇),並由老師聲音導航,安排在課堂内播出,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回歸25年以來祖國如何帶領香港發展及取得的成就,並從中了解兩地同胞如何互相幫助,體現血濃於水,同舟共濟之情。此外更鼓勵全校同學參加「紫荊文化盃」全港中小學生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知識競賽,本校更榮獲個人及團體共四個獎項,表現十分出色!
三、生活事件,具感染力,更有共鳴
在國情教育的工作中,我們會運用即時發生的事件向學生作即時的教育,這樣往往更能觸動學生,引起共鳴。就以香港發生第五波的疫情為例,香港當時確診、死亡人數持續迅速攀升,市民瘋狂搶購生活用品、防疫物品,急症室爆滿,市民恐慌,各行各業面臨困境等,這是香港自回歸以來遇到最大的挑戰。香港的疫情驚動了國家主席習近平,他指示要把抗疫壓倒一切,中央會全力援港。要求特區政府做到三個「一切」和兩個「確保」,中央各部門及地方政府全力配合香港抗疫。這對於疫症失控,人心恐慌的香港市民來講猶如打了強心針。在這最危急時刻,中央全力支援,先後派出多批專家、醫護人員來港幫助香港抗擊疫情。在這些援港醫護人員中有着不少動人的故事。來自廣州的醫生劉婷為了支援香港放下兩個女兒。兩個女兒只有3歲和8歲,正值需要母親的照顧的時光,而且可能要一段長時間不能見面。女兒明白了母親此行的意義,不但沒有哭鬧,而且為香港送來了祝福,信上寫着:「我把我最愛的母親送去幫助你們,香港加油!」蘇銘葉原本訂於5月26日結婚,結婚的日子一早已定好,一切事項已準備好,但在國家號召下毅然推遲婚期,將援港置於自己婚姻大事之上,這樣的情操真是令人佩服。再次證明內地香港同胞一家親。在中央全力援港抗疫下,持續捐贈大量抗疫物資和防疫物品例如檢測試劑盒、快速檢測包、醫用口罩等,大力舒緩了本港物資短缺的情況。真正做到香港有求,國家必應。我們一一向同學訴說這一系列感人的真實故事,深深感動着培僑小學的每一個學生,也令他們深深感受到什麽叫血濃於水、同舟共濟之情。當我們完成了這一次的課堂學習後,我問了學生兩個問題:
- 你會向幫助香港度過難關的無名英雄說甚麽?
他們紛紛寫了感謝卡和感謝信給對方,表示對他們的無私付出心存感恩。 - 全世界的疫情都很嚴重,習近平主席及內地同胞為甚麽會特別關心我們,無條件作出支援呢?
同學們不約而同說:「因爲我們都是中國人,内地香港同胞一家親,家人有難,便會互相支援。」
由此可見,接近學生的生活事件最能觸動同學的情感,是作為「國民教育」的最好教材。
四、創設優質「國旗下的講話」內涵,深化國民教育
學校每逢星期一都會進行升旗禮,緊接着便是「國旗下的講話」,負責老師會把「國旗下的講話」錄製成短片,以文字、圖片、詩歌、動畫、視頻等多元傳播形式,真實、立體、有趣地向學生講述中國人的故事、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中國夢的故事以及中國發展與成就的故事,旨在讓學生從小認識國家歷史與文化藝術瑰寶,學懂國情,厚植家國情懷。因此,每次「國旗下的講話」均能帶給學生深刻的思考和長見識,故學生每周對此環節均充滿期待。本年度,學校更將近年來累積下來「國旗下的講話」的內容集結成書,並派發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可以隨時重溫相關的內容。
五、利用豐富多元的環境佈置,營造愛國氛圍
良好的環境佈置能夠創造正面的愛國氛圍,提升國民意識,增進愛國情懷。因此本年度學校在環境佈置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在每個課室首設「中華文化角」,每一級設一個主題:
級別 | 一年級 | 二年級 | 三年級 | 四年級 | 五年級 | 六年級 |
內容 | 中國美食 | 中華民族 | 中華文化 | 中國名人 | 中國名勝古跡 | 中國科技等 |
學生可根據各級的主題進行資料搜集,然後分享,最後整理好再張貼在「中華文化角」小壁報板上。此外,我們也把國家近年的成就製作成大型橫額掛在學校顯眼的位置,又把學生的學習心得張貼在操場的大型壁報板上。這樣的展示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及認同。
六、學習活動豐富多元,寓學於樂
各科創設的學習活動,形式多樣,既有問答比賽、互動遊戲的,也有親身體驗、動手實作的,更有借助科技、網上自學等,都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適應學習多樣性。此外,每年的中華文化日更邀請家長主持攤位遊戲,除了同學可以從遊戲中學習外,更可藉此提升家長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而各項活動结束后教師的解說(debriefing)及學生的分享,更有助學生在活動中反思學習,明辨思考,從而較深刻認識國情、建立國民身份的認同感。
七、有效善用資源,豐富學生學習經歷
學校善用全方位學習津貼,為學生提供豐富而趣的中華文化活動,體驗傳統國藝的精髓和趣味;另一方面,學校先後組織學生到電影院觀看《流浪地球》及《變化中的中國》兩套愛國電影,並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觀後感寫出來,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此外,學校更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國情網上自學及問答比賽,加深對國家的認識及認同。
八、營造氛圍,以歌燃「情」
在認知的層面上令孩子明白了一些道理後,下一步就是要動之以情,要能觸動孩子的心靈,就要從營造氛圍着手。音樂最能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共鳴,最能觸動人的情感。正如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所說:「愛國非靠評估考核, 即使參與錄製合唱《我和我的祖國》也可以加深愛國情懷。我們相信「聲入心通」,所以我們通過與音樂科同事的協作,收錄了一些有利於培養孩子優良品德的好歌曲,教孩子們唱,透過有关「家國情懷」歌曲把正確的價值觀傳授給我們的孩子,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識, 潛移默化地把歌詞中所傳授的正面訊息植根在孩子心中,令他們以成為中國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而成就孩子的,是一套正確的價值觀、對國家的身份認同以及孩子對一切事物所持的態度。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培養養成良好的品德,對國家有正面的觀感,及具有國民身份的認同。要做好這項工作,的確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本校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喜見學生在言語及行為上均有良好的表現。在2022年的外評报告中,外評隊經過連日的觀課、訪談和閱讀文件後,對本校國民教育方面的實踐與以肯定:
作為追求卓越的團隊,我們不會滿足於現狀,將繼續根據國家的發展、配合生活時事及時製作有趣適當的教材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對國家、對香港的歸屬感越來越強,能為自己身為中國人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