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
摘要 :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孩子的發展有不同的功能及影響。人格教育與知識教育需要的教育環境及形式會有不同,兩者應該合作,而不是取替。認清教育目標、明白身處定位、配合發展需要、準備養育環境、肩負社會功能都是家長執行家庭教育需要的認知。
古時還沒有學校之前,一切的教育發生在家庭。後期私塾的出現,主要接收小學年齡段的兒童。而嬰幼兒一直生活在家裏。今天,嬰幼兒到幼兒園前的一切教育,亦都是同樣在家庭生活中出現。由始至終,人類的第一所學校是家庭,而不是幼兒園;首位施教者是父母,而不是幼師。亦即基礎教育的基礎在於家庭教育。人類的起步、發展的根源、人類認知的萌芽都在於「家」。
「失之毫里,繆以千里。」《易》
家庭教育以長期的潛移默化而生成,家人的互動產生一切的效果,這化育的功能都影響著孩子的認知。嬰幼兒期的家庭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家庭對兒童發展的認知,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家人都是陪伴着人類成長最重要的人格建構期,以至家庭藏著引導人類整全發展主要的關鍵因素,家庭教育應同時具備能照顧嬰幼兒身心健康的能力,以幫助孩子的基礎發展。因為,生理與心理的發展正互相連繫及影響著。
嬰幼發展
嬰兒出生大腦一千億多的神經細胞,依靠着環境供應的信息積極生長,互相聯繫。藉着反覆的體驗,而啟動其大腦運作基礎系統,發展出根源性的認知及能力基礎。一旦,剝奪合理環境訊息,神經細胞欠缺正常聯繫,會形成孩子日後的發展衰弱或缺失,即,嚴重的更會失去某項能力。
早期大腦
子宮內的大腦,環境單一,不足以持續發展。除了本能反射反應外,人類日後的行為回應,都取決於大腦的基本認知。出生後,大腦依靠生活環境的各方面刺激,大腦才有機會漸趨成熟。嬰幼兒以稚嫩的五官,吸收着環境的一切,於大腦內建構成一個「網絡」,成為日後所有的根據,這就是其發展的基礎,一切都從這基礎出發。
吸收心智
由於早期大腦資料有限,可參考的根據不足。所以,在不成熟大腦中,難以出現真與假及對與錯的分辦能力的,在不懂選擇下,只會把從正在活著的環境當中,把所有接收回來的信息,直接收集儲存,一切「照單全收」。
大腦科學
各最新的腦神經科學研究報告都指出,人類一生的最初幾年,父母及主要照顧者與嬰幼兒的互動,都影響着腦神經細胞連接狀態,對孩子的發展極為重要。腦細胞之間的連接速度於早期兒童時是極為快速,容量相當,但約三至四歲時就逐漸會慢下來。
本質屬性
人屬哺乳羣居類,生成需要以「動」來活著。而哺乳群居動物是採取互相照顧的互動生活方式,尤在早期人類(嬰幼兒)與家人一起生活是自然的事。一切智能的發展都離不開「動」來建成。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皮亞傑
傾向特性
主動自發是早期人類的特質,主動吸收環境訊息,是嬰幼兒的心智特性。先入為主的銘印現象亦為人類傾向,一切首次的體驗,都會成為不可磨滅的印象。
生活生存
出生就是從子宮出來生活,生活即生存活動及生命活動,生活都會與環境互動的效果而產生功能。人類早期認知主要依靠家庭生活來建構,從無意識至意識,由無知至認知,即不知不覺發展至自知自覺,就這樣體現「我」正在活著、生存。
若孩子活在批評中,只懂批評別人;
若孩子活在嘲諷中,只懂待人腼腆;
若孩子活在羞恥中,只懂凡事內疚;
若孩子活在寬容中,學懂保持耐心;
若孩子活在鼓勵中,學懂自信表現;
若孩子活在讚賞中,學懂欣賞別人;
若孩子活在公平中,學懂正義公正;
若孩子活在安全中,學懂勇敢信念;
若孩子活在認同中,學懂欣賞自己;
若孩子活在接納及友善中,學懂世上尋愛。
(Dorothy Law Norte)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於人格,而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知識。家庭教育由父母履行使命而成,學校教育由老師執行任務而成,各具不一功能。內隱精神心理發展靠家長、外部知識認知發展靠著老師。讓孩子可以接受潛移默化浸潤的化育效果,使其人性品格已健全發展。
「在嬰兒出生的早期階段,所謂教育是指:為嬰兒與生俱來的精神力量發展提供幫助。這就是說,我們不能使用傳統的說舊式的教育方法。」蒙特梭利
教育起點
家庭作為養育嬰幼兒的首要養育基地,這就意味著家庭環境是人類發展的基礎之源。人類一切發展的起步,盡在於此。
生活場地
日常生活需要場地,這個環境就是家。構成「家庭」的元素有兩大環境:硬環境及軟環境。硬環境是指居所內的物理性狀態,如物件擺放、家具設置、生活工具配置等的死物組合環境。軟環境是指同居生活的人物互動狀態,如家庭成員的背景文化、認知水平、行為互動等關係組成的環境。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
家庭環境
嬰幼兒在沒選擇下,活在已被父母準備的「環境」裏,對於孩子來說這是被動安置的。如果,這兩大環境能提供人類基礎發展的一切所需,那孩子的人生出發點就得到保障。活潑的嬰幼兒每天都會自發與這兩大環境互動,用作建構自己的一切認知基礎。就這樣,這兩大環境的內涵絕對直接或間接影響着嬰幼兒日後的發展。
「教育的要旨,乃是提供能夠發展兒童天賦能力的環境。」蒙特梭利
(一)物理環境
嬰幼兒活在家中的具體環境,一切的家具擺設、物件擺放位置、生活工具配置、玩物設置及組合設計,都影響着嬰幼兒與其互動的肢體反應。這家居對嬰幼兒來說,是一無言訊息的場地。
如,牆上的掛鈎釘得太高,令個整矮小的孩子不能自助,常要求成人協助,形成依賴。因為與環境互動時,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像是被環境拒絕,逐漸亦會形成被動,難以發展出歸屬感、積極性主動、正面樂觀的做人態度。太軟、太大的沙發,令孩子坐不穩,脊骨側彎,令訊息經脊髓傳達大腦的通道不順暢,影響記憶及認知發展,肌張力弱,影響身體平衡,容易跌撞,直接及間接影響自信發展等。
「幼兒是人類的建構者,幼兒其對個人心理有着深遠的影響,決定日後成因是積極或消極的處世態度。」蒙特梭利
(二)人文環境
家庭成員的人物一般由父母、祖父母及照顧者的混齡群組組成。是一有着血緣關係,從出生至死亡都維繫一起的小團體。當然核心人物一般都指父母,而父母的關係,主宰了孩子的命運。心理及精神是人類的行為最根本的源頭,因為人性品格及態度,就是心理及精神的製成品,這些都影響著人的行為。
人格培育
要展開個人精神及心理的早期建構,必須依靠與人的互動,尤以與父母互動為重。人類首要學習的方法是模仿,當然孩子首選是父母。一起生活的成員,其背景文化、教育水平、政經地位、開明積極,都直接或間接影響着孩子的認知。每天環繞孩子身邊的人物,其性格行為都一一被孩子吸收。
如,勤勞的全職媽媽一直親自帶養孩子,孩子便養成為勤奮的人。如,父親是一開明有趣的人,孩子便養成為不計較及樂觀的人。又如,上班族媽媽,工作壓力已累壞了,回家對着孩子只說不做,便養成孩子表面言多於行、內裏懶惰。再如,暴躁父親,認為孩子不服從,便以打駡回應,便養成孩子表面殘暴、內裏自卑。
「教育改革必須以人類本性為基礎,人的本我必須成為教育的中心。」蒙特梭利
嬰幼生活
嬰幼兒的使命,是要把自己發展成為正常的人。嬰幼兒每天努力活著、勤勞工作,與環境互動,都是為了建構自己擁有最根本的基礎能力。成人生活與孩子生活不盡相同,成人需要理解,否則,成人的阻止會成為孩子發展的障礙。
環境提供
對嬰幼兒來說,生活環境等同教育環境。嬰幼兒還未進入專業托育中心前,其生活環境是在家庭。所以,提供首位早期環境給嬰幼兒的人物,都是家長。即是,家長掌握了供應嬰幼兒首位發展場地的控制權。而提供符合嬰幼兒發展的環境,完全倚賴家長的認知。又即等同,人類早期發展都掌握在家長手裏。
基礎教育
那就是,準備配合嬰幼兒發展家庭生活環境,是托育中心及幼兒園的基礎教育裏的基礎。所以,嬰幼兒教育不是真正的基礎教育,而最新的科學認知給我們的信息是,家庭教育才是今天的基礎教育。
家長教育
眾多嬰幼兒教育一線工作者,都認知家庭教育影響嬰幼兒發展極深。家長是執行家庭教育的掌權人,所以,教育家長應該發展成嬰幼兒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才是。
目標人物
教育目標人物的改變,是嬰幼兒發展的重要關鍵。如果基礎教育目標人物改為成人,而不是孩子,可能我們這個世界能翻出新的一頁。
新世紀教育
傳統教育的系統世界裡,一般都較重視大學,而資源分配都較豐富。而然,中學獲得的會較大學少;小學獲得的又會較中學少;幼園獲得的又會較小學少,形成「倒三角形」的上重下輕的格局,容易倒下。如果能試把這「倒三角形」轉換為「正長方形」,結果會怎樣?即,重視程度及資源分配都不會出現不均的收縮,放在最基層的幼教,直到大學都是同樣的重視,這座「教育大樓」必會屹立不倒。成為新文化世界的新紀元教育發展方向。
負一教育
一般大學生年齡在18至22歲;中學生在12至18歲;小學生在6至12歲;幼園學生在3至6歲;早教學生在零至三歲。那接受教育的年齡層次就是從零開始了,如果在基礎教育中加設多一層基礎教育中的教育 — 家長教育,作為家庭教育施教者的教育,為這座「教育大樓」加上負一的樓層,作用是為教育增設地庫空間,為一切基礎做出更好準備。所以,家長教育是孩子-1歲時已出現。讓教育不只往上長,更能往下生。
社會教育
如果這座有地庫的「教育大樓」能得以動工興建,必須在孩子未出生前需作準備,這就需要有社會的共識才能實現。否則,只會讓有前瞻性家長搶先興建,便造成這城市興建了根基不一的大樓現象。這種社會現象,形成了不公的狀態。所以,家長教育應該納入「社會教育必修課」,讓其普及。
幼教程度
相信今天幼兒園作出的幼兒教育是獲得政府監管保障的,發展程度能達標。但,家庭教育及家庭管理完全得不到任何支援。這反映出,不是幼兒教育發生問題,而是家庭教育跟不上今天社會發展的問題,形成社會發展的一大缺口。
執行單位
從經濟效益看,最方便及高效執行家長教育的單位,絕對是靠經驗豐富的一線老師及園長來執行。每一社區必有幼兒園,可在幼兒園內開拓一新部門或單位 — 家長教育部門或家庭教育部門。為區內準父母服務,讓其能為日後家庭教育作出最好的準備。使家庭教育正常化及恆常化,令孩子發展、父母發展、家庭發展及社會發展更健康。過程當中,亦可為社區提供數據作日後社會政策之用。家庭教育的發展成為將來社會發展的根基。
預防教育
家長教育可直接預防家庭教育的失誤,杜絕家長成為孩子發展的障礙或忽略,保障早期人類發展環境需要的供給。執教單位直接提供輔助家長成長、間接協助嬰幼兒教育的執行及觀察嬰幼兒發展的服務。亦可提早發現問題兒童的出現,提供盡早的治療,減少日後社會的負擔。又能為入園前的孩子及家長作出一切的基礎準備,解除家長無助的焦慮,亦可為家庭成員排憂解難,不至釀成家庭危機。讓教育更貼近實際所需,又能精細化。
社會發展
社會將來發展依賴着最細小的元素單位 — 嬰幼兒。保障嬰幼兒發展,需保障其家庭的發展;而保障家庭發展,又必須保障執行家庭教育及管理的家長認知發展;再保障家長認知發展,我們更必須保障家長教育科學化的積極發展。如果能獲得家庭教育能配合嬰幼兒發展,相信是社會發展邁向成功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