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法與香港學校的國民教育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群體在青少年,主要基地在學校。和內地學校的教育傳統及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香港學校多年來開展的是「國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一詞對多數香港學校和教師來說可能是「新概念」。作者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法》可從三方面為學校國民教育提供新的保障,包括具體方向、法治和社會共識,學校可從完善校本特色、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以及促進家庭和社會教育結合,為國民教育提質增效。

2023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給香港中學生的回信中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勉勵同學要厚植家國情懷,錘煉過硬本領,為建設美好香港、實現民族復興積極貢獻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首部針對愛國教育的法律規範。其中專設條款,明確要增強港澳台同胞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雖然法律條例不直接適用於香港,但香港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責無旁貸,因這關係到香港社會的長治久安、「一國兩制」實踐的行穩致遠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也關係到香港青少年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生涯規劃,幫助他們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抓住國家發展機遇而努力,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群體在青少年,主要基地在學校。和內地學校的教育傳統及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香港學校多年來開展的是「國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一詞對多數香港學校和教師來說可能是「新概念」。從香港學校的視角出發,應如何理解愛國主義教育法對開展國民教育的影響,以及愛國主義教育法如何落地?本文提出以下兩個主要觀點。

 

《愛國主義教育法》為香港國民教育提供保障作用

近年來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香港學校的國民教育邁上新階段:學校根據政府的行政和教育指引,在校本實踐中加強了對學生的國史國情、法治及「一國兩制」教育;利用課堂內外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經歷;鼓勵教師參與相關培訓並增加與內地師生的交流互動等。《愛國主義教育法》可從三方面為學校國民教育提供新的保障。

第一,明確具體方向和任務。現階段學校國民教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國家以培養其國民身份認同,但要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國家的情感認同仍面臨困難,正如特首李家超在近期一次採訪中提到,「未能達到主動愛國的層次」。愛國主義教育法為國民教育的目標提供了清晰指引,即學校應以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為努力方向,同時,法律也為國民教育的主要內容及教學方式提供了法理依據,這使學校的很多現行舉措更加有據可依。

第二,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這部總則性、綜合性、基礎性的法律將愛國教育納入法治軌道,有助於香港社會研究通過本地立法或行政手段推動國民教育,使之規範化、恒常化。學校實施國民教育也因而可在相應的發展規劃、組織領導、人才資源和經費投入等多方面獲得堅實保障。

第三,營造社會共識氛圍。《愛國主義教育法》獲得特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推動社會各界行動起來,貫徹落實法律精神,使愛國愛港成為香港的核心價值觀。多方參與、共同推進的局面,有助於為學校的國民教育創設和諧氛圍,對增強學生的身份認同感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家庭及社會可為學校的國民教育提供豐富資源及廣泛支持,幫助學生將學校所學轉化為行動自覺。《愛國主義教育法》從教育目標、內容、方式和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為學校在已有基礎上開展「國民教育」帶來新的動力,是學校需要主動把握的機遇。

 

《愛國主義教育法》有助香港國民教育「提質增效」

學校如何開展新的「國民教育」來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理性和感性認識?在習近平主席給中學生回信中可找到答案——「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即要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將知識傳授與文化浸潤相結合,具體可從三方面來落實。

第一,完善國民教育的校本模式和特色。學校可根據學生背景、辦學傳統、師資力量和現有優勢等,將國民教育適切地融入學校的教學管理、課程設置、學時安排、教材整理以及學生課外活動之中。國民教育以課堂為主渠道,因而學校需要特別注重構建完整的校本課程,將學科課程、德育和公民教育課程、法治和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等內容進行有機融合,輔之以科學的教學和評價體係,以提升課程實施的成效。

第二,提升教師的使命感責任感。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相關培訓或內地交流學習團,與內地姊妹學校開展深層次互動和專業性合作,讓他們認識到推行國民教育的職責,並幫助青少年做到「知情意行」合一,以此培養教師實施國民教育的專業能力。學校也要針對教師工作量及培訓壓力增加等問題來加強支援和資源傾斜,提振教師開展國民教育的使命感。

第三,與家庭及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學校可以充分用好愛國主義教育法規定的支持保障措施,加強與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溝通協調,藉助大專院校、非政府機構、社團組織和商界提供的有利資源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及加強與內地人民的交往,從而幫助他們增加認知、培育情感。

展望未來,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應具備「一國兩制」的特色,要建立青少年國民身份認同,同時能把握背靠祖國和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為國家,香港和個人發展而努力。

 

 

 

此文曾刊載於《華夏教育》月刊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