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科進行學習圈的分享與啟示
一、引言
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能夠投入學習?怎樣能夠使學生學得更好?這些都是老師之間經常討論的問題。在參與數學科學習圈的過程中,令我有體會到設計合適教學流程、優化教學策略對提升學生課堂學習表現的重要性。
二、學習圈流程
學習圈包含三個部份:共同備課、觀課、評課與檢討。在過程中,老師會因應學生的程度,並針對教學難點選取合適課題進行備課,設計教學流程。當第一位老師授課時,同級的老師會一起觀課,課後會進行評課及檢討。接著,第二位老師會修訂教學設計,並運用修定的教案在另一班授課,其他老師仍會一起觀課,課後亦再次進行評課及檢討。這個流程會一直循環,直至所有同級的老師的課堂完成評課和檢討。
三、中一級數學示例
這次分享的中一數學科學習圈,共進行了三個循環,課題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第一位老師利用提問引入全等的概念,若要繪畫兩個大小和形狀相同的三角形,最少需要多少個條件?老師由邊到角去考慮,首先由一條邊、二條邊、三條邊這個次序進行討論。之後,老師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要求學生繪畫指定邊長的三角形,然後將三角形剪下來與組員的三角形作比較,觀察能否完全重疊,藉此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接著老師帶領學生探討角的情況,探討三個角是否可行呢?經過課後檢討,第二位老師修訂了教學設計,由角至邊去考慮,以一個角、兩個角、三個角、一條邊、二條邊、三條邊這次序去進行討論。透過第二次觀課與課後檢討,老師都認為修訂的流程令課堂教學更流暢,值得保留。我作為第三位老師教授這課題,就嘗試將兩人一組延伸至四人一組,並運用顏色紙讓學生可作跨組比較三角形,同時也給予更多空間學生作匯報。
四、反思與啟示
連續三天的學習圈都設有觀課、評課和課後檢討,老師之間的溝通多了,大家亦更敢於在課堂上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再只傾向於講解式教學法。透過觀課,老師也更了解各班學生的能力及學習情況,也令大家領略到,若能充分運用一個有效的教學設計,能力稍遜的學生也可有不錯的表現。在每次修訂教學流程時,老師都期望能達至一個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我的做法是盡量在觀課時邊看邊想,看看哪些部份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然後就在課後檢討時進行討論,聽取意見,修改後就進行課堂實踐。此外,在這次學習圈中,我更體會到在數學科比較理想的分組做法是把能力較高的和能力中等的學生合成一組,能力中等的和能力較低的組成一組。這樣可避免能力低的學生過於依賴能力高的學生,而學生之間的互動會更多,也較能達至照顧個別學生的學習需要。
五、結語
在數學課堂中,促進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是不可缺少的,一般而言我運用三個基本步驟,首先講授數學概念,然後舉例,再讓學生進行練習及評估。學習圈可以在教授數學概念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對老師的教學效能及學生的學習表現帶來正面的影響,值得在不同的年級和課題中繼續實踐。
此文曾刊載於《創知中學教研文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