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

「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發個體活動,維持該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每一方向或目標前進行為的內在作用,是一種促使個體進行各種行為的內在動力(張春興,2007)。而學習動機(motivation to learn)則是指引起學生學習動力,並持續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的學習目標之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1996)。

培養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好學、樂學應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故教師應適時地運用動機策略以激勵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行為。

 

一、了解學生學習性質及設定目標,強調課程的重要性與實用性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其中一個因素便是不了解學習的目的與意義何在,只有讓學生確實了解學習的性質,詳述本課程的重要性,並利用範例來解釋從本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如何運用在課業、工作生涯及生活,幫助學生設定適切的成就目標,學生對於學習掌握了目標和方向,才會樂於學習。因此,教師應協助學生設定適當、具體及可行的目標,才能有效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根據學生能力安排學習活動,激發興趣與好奇心

教師在作業及考試的安排,應包含困難及簡單的題目。這樣的目標和標準,讓學生覺得學習有挑戰性但不具威脅性,是可達成的目標,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避免學生之間過度競爭,尤其,評量的用意是瞭解學生已經學到哪些知識,而不只是他們不懂的地方。此外,對學生的考試、報告、課業應迅速批閱歸還,讓學生迅速得到教師的回饋意見。

學習活動與興趣相配合,乃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引起動機最好的方法。培養興趣應遵循「動機-行為-滿足-興趣」的模式;引起學生好奇心的方法,如設定主題進行腦力激盪,或是提供一些需要思考討論的兩難議題。好奇與探索雖為自發性的內在動機,但仍需要外界的回應,方能助長學習,否則好奇可能只變成遐思或空想。

 

三、善用回饋與適時對學生作出鼓勵與讚美

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回饋對學生以後的學習動機有很大的影響,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都會成為學生自我歸因的根據,應非常謹慎。增強可分為物質與心理的,上課中,適時給予言語、表情的即時回應與鼓勵,是可行且有用的,同時多讚賞學生的優點,給予成功的經驗,以提高其自尊即自信心。學生本身內在的滿意通常是最好的激勵學習因素,教師適時的讚美與鼓勵能建立學生的信心,正面的評價遠比負面的批評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如果對學生有所批評,也應該讓學生知道,批評是對事而不是對人,並體會學生的用心之處,即使學生的表現可能還有待加強,教師宜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持續改進的表現上。

 

四、運用學習探索及合作學習的技巧

教師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善用學生的好奇心,協助進行學習探索,將問題提出然後鼓勵學生分析、提供解決方法、創意發揮和評斷,不要限制學生思考的方向,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內在動機,強調理解而非死記教科書,進而幫助學生評量自己的進步,鼓勵他們對自己的表現提出批評,並且分析自己的優點和弱點,更加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強調學習的精熟,而不是分數的高低。合作學習主要是利用小組間成員的分工合作、互相支援去進行學習,並利用小組本身的考核與競賽的氣氛來增進學習效果,好勝是學生的心理特質之一,當學生間有了競爭的對象,往往產生強烈的求勝動機,透過組員間相互教學,可收到寓學於教的鷹架效果。

 

五、營造學習環境與氣氛,提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品質

營造一個安全、快樂、民主、關懷、友善、合作的學習環境,讓師生間產生良好的互動,提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品質,讓上課氣氛更加融洽,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方法,以下有幾點建議:(1)暢通師生溝通大門;(2)務必保留時間給學生進一步詢問有關課業上的問題;(3)鼓勵學生提問及建議,並且注意傾聽,適度給予回應;(4)善用幽默感,並適時提供實例或譬喻。

成功的學習都是學生主動的學習,而要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讓學生有學習的動機。因此,教師在教學的生活中,若能針對學生的個性,以不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必能促使學生有更佳的學習成果,以致持續終身學習。

 

 

參考文獻

  •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此文曾刊載於《創知中學教研文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