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圖示板書在中國語文科閱讀教學中實踐的經驗

一、引言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都是老師最重要的教學夥伴。老師將自己備課所得及對教學設計的構想呈現在黑板之上,讓學生透過視覺吸收知識,這就是「板書」。在香港,老師對板書設計的研究較少。相反,內地老師十分重視板書,論文研究較多,尤其是在圖示板書方面,並讚稱板書為「微型教案」。周月平認為「好的板書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使教師講課時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可以便於學生作筆記;可以使人產生美感,陶冶情操。」(周月平,2005)筆者在初執教鞭時幸得跟隨內地特級教師徐自強老師學習,學習到板書設計的基本原則,更瞭解到圖示板書較傳統板書的優勝之處。一個優秀的圖示板書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利用精煉的文字、簡單的線條、具體化的圖像,有系統將教學重點、內容展現於同學眼前,它既是老師備課的藝術結晶品,也是一把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能的梯子。以下筆者將藉此文與各同儕分享經驗圖示板書在中國語文科實踐的經驗。

 

二、傳統板書與圖示板書的分別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老師多利用黑板書寫筆記,由字詞解釋,到段落大意,再而寫主旨及寫作手法,文字多,篇幅長,鮮有運用圖表、圖像,而學生則在講台下奮筆疾書,埋頭抄寫,難以掌握課文的整體結構,思考的空間也因此而較少。而圖示板書與傳統板書卻正好相反,善用圖像,重視整體感知、語言精煉簡潔。廣州第四中學徐自強老師最先提倡「全腦閱讀法」,其中提到「全腦圖示閱讀」,他認為「閱讀時把句段篇的意象幻化為顯見眼前的圖畫,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即如葉聖陶先生說的『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來』。」(徐自強2000;簡加言,2005)。其原理來自於諾貝爾得獎者斯佩里對左腦、右腦的研究。簡加言指「他的研究證明,左腦主管語言、邏輯;具有分析、連貫和計算的功能,主要表現為邏輯思維。而右腦主管圖像、形象、具有綜合的、繪畫的、空間的和音節的功能;主要表現為非邏輯思維。」(簡加言,2005)。「全腦閱讀法」正是善用左、右腦的差異,將抽象的課文內容形象化。這樣的做法既解決傳統板書「滿堂寫」的情況,又可提升同學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加強學生的理解和長期記憶。

在分享圖示板書在中國語文科的實踐經驗前,筆者先談談板書設計的整體佈局。我校十分重視板書,亦將板書設計列為觀課時評核教學表現的指標之一,板書可分為三個部分(見圖一),兩旁為副區,所佔的面積較小,中間為主區,所佔的面積較大。靠右邊的副區是書寫該課節或該課題的學習重點,而置中部分為主區,用以展示圖示板書。這兩個部分都不建議於教學期間隨意擦去:一是學習重點是學生學習的方向,貫穿整個課節;二是圖示板書重視整體感知,透過圖像展現全篇課文的脈絡結構,如中途擦去,則失其果效。而靠左邊的副區主要是文字板書,用以作字詞解釋或補充內容,可隨意擦掉。清晰的板書佈局有助於學生瞭解其學習的目標及老師的教學模式,有助互相聯繫,鞏固知識。

三、圖示板書在課堂中的實踐

圖示板書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由簡練文字和線條、箭頭、方框、圓圈、括弧等符號圖像共同組成的傳遞資訊的教學媒體。」(王冰濤,2013)因為要設計好一個圖示板書,老師需要對教學重點、難點及課文內容作深入而透徹的理解,設計的過程中更要配合老師的教學思路及考慮學生學習的需要,對老師學養的要求相當高。此外,筆者認為圖示板書不只限於由老師設計,亦可以交給學生設計、滙報,提升學生的閱讀策略,培養自學能力。以下筆者將以閱讀教學的課文作例,說明圖示板書如何在中國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及其好處。

3.1  突出重點,整體感知

在傳統讀文教學,老師大多逐字、逐句、逐段講解,所用的課時很長,學生也顯得沉悶。相反,圖示板書能有助學生在較少的課時,掌握學習重點,對課文的內容、結構一目了然。龔少華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注重板書設計的概括性,讓學生『管中窺豹』簡明扼要地抓住文章的『內核』。」(龔少華,2007)在設計圖示板書時,無論在用字、構圖都得緊扣教學重點。如圖二《嶽陽樓記》的板書正要展示遷客騷人在陰天及晴天登上嶽陽樓時的感情變化,及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不同之處,從而突出古仁人的特點,這亦是課文的中心思想。此外,圖示板書重視整體感知,此文脈絡清晰,記敍、描寫、抒情、議論有機結合,是其難點之一。故筆者在右邊標示各種能力,層層遞進,讓學生掌握全文的思路,一步一步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3.2  增強記憶,有助背誦

學生常覺得中文科很難,除了因為沉悶乏味,還要背誦課文,牢記主旨、段意、寫作手法等。圖示板書正是運用左腦強於語言文字、右腦強於圖像的特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結構脈絡,加強記憶,協助背誦。龔少華(2007)指「圖形板書是在對課文充分理解濃縮之後再利用符號、線條、色彩等加工而成的。它將抽象的學習內容具體化,使學生大腦皮層受到刺激,留下痕跡,把知識儲存起來,即使長時間過後,把文字忘了,也可憑藉圖形特徵,喚起再現性思維,把資訊從頭腦中提取來,所以它起到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詹喜發(2017)亦曾在課堂上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凡任課教師上精心設計板書內容,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作業、測驗的正確率能達到85%以上,反之只能在60%。」以下將以李白《月下獨酌》為例。李白在《月下獨酌》一詩中的感情時而意氣昂揚,時而悵惘低沉。在圖三的板書中,筆者利用向上、向下的箭頭,以一個折線圖形象化地展現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筆者曾在課堂中利用此圖帶領學生背誦全詩,學生一邊看著板書,一邊背誦課文,有不少學生都能即堂背誦詩歌,可見圖示板書能協助學生記憶和背誦,提升學習效能。

3.3  以讀帶寫,一舉兩得

王冰濤(2013)認為「在語文教學運用板書圖示,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閱讀能力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擴展,要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正如前人所言『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圖示板書猶如課文的提綱,將其中心思想、選材、謀篇佈局等都概括在一個圖像當中,這就如我們寫作時的大綱一樣。古語有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習慣以圖像分析課文結構,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也能學會箇中精妙之處,成為寫作時的學習楷模。如朱自清《背影》的倒敍法,由憶起父親情的背影,回想從前父親為作者買橘子的背影,最後寫到思念父親的背影;或林續中《生物的睡眠》的邏輯順序,由一般情況寫到特殊情況。以下筆者將以許地山《落花生》一文作詳細解說。本文重點在借讚美花生說明做人要實而不華,要做一個於人有用的人。詳略安排是其中一個學習重點。圖四板書將全文分為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談花生四個部分,老師透過圖像直觀地引導學生分析課文詳略安排的原因。到寫作時,老師就可提醒同學在寫作大綱上列明哪部分詳寫,哪部分略寫。由此可見,圖示板書不但能助學生理解課文,且能提升學生擬寫大綱的意識及寫作技巧。

3.4  師生互動,培養自學

葉聖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一直是筆者教學生涯中的座右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教授學生知識,就是希望學生能學以致用,成為終身的學習技能。在現今資訊發達的年代,學生不乏吸收各類知識的途徑,教學的模式有變,應「從教師支配的內容教學邁向學生為主體的轉化教學」(湯仁燕,2015)。老師備課時不只準備教甚麼內容,更要以學生為主體,考慮「他們如何學」、「想他成為一個怎樣的學習者」。有人認為老師在設計圖示板書時已預設好既定的文字、構圖,學生只有接收,難有互動。筆者認為運用板書圖亦能達致互動的效果,甚至可交給學生自行設計滙報,不但能加強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更能有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朱自清《春》一文為例,筆者將課文分為盼春、繪春、頌春三個部分,教學時只顯示「盼春」,而不「繪」、「頌」兩字以方格代替,讓學生自行討論,提出建議。圖示板書講求高度的概括性,用詞要精煉,因此筆者要求學生在方格內填上一個字(見圖五)。如「繪」字,有的建議「畫」,有的「描」,有的「繪」,學生在課堂中討論,選出他們認為最好的一個。學生所選的與老師所預定的是否一樣並不重要,重要是在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提出理據,言之成理者,老師大可填上學生的答案,並給予肯定。在聆聽學生的理據時,正是老師評估學生的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及理解能力,讓老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回饋,有助提升教學效能。

此外,筆者認為老師多用圖示板書,更有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王冰濤(2013)認為「板書圖示有易於掌握,概括性強的特點,學生通過板書圖示的靈活運用,不但能快速準確地領會課文的內涵,而且能掌握自學語文的方法,有利於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並轉化為自身的語文素養。」筆者曾安排學生自行設計圖示板書,在課堂上滙報,但前提是筆者曾已用圖示板書教學,起了示範作用。如圖六及圖七就是學生的作品。圖六板書是分析《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蛻變。同學自行閱讀課文,將對課文的理解畫成圖畫。從圖中可見,匡超人被分成左右兩個部分,一邊是描繪他孝子、善良的形象,另一邊是描繪他在高中科舉後變得唯利是圖、忘恩負義的形象,板書反映了匡超人前後人物形象的對比。又如圖七板書是學生分組討論的成果,分析《青玉案‧元夕》一詞上片及下片的內容,從圖中可見學生能利用圖像概括上片所寫的景及下片所寫的人的特點,並分析作者借熱鬧繁華之景反襯「那人」孤高不群、自甘寂寞的形象。過程中,學生有高度的參與,也能運用閱讀的策略。筆者深信讓學生參與更多,他們才能學得更好,而老師的主要角色就是引領、示範及回饋。

四、結語

一個好的板書有助老師透徹理解所教授的內容,充份掌握教學的思路,同時亦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捧,引領思考,建構知識。有人認為在現今科技發達的年代,多媒體電子教學已取替傳統板書的地位,但筆者認為兩者並沒有絕對的衝突,反而能相輔相成,運用先進的電子科技,豐富圖示板書的內涵,如加入動畫、圖片、聲效等,以提升課堂的趣味性。綜上所述,圖示板書對老師及學生均有好處,它沒有固定的方法,形式多樣,亦可善用不同的顏色和線條,將抽象的課文內容具體化,唯其中的原則是講求整體性、概括性及藝術性,充份利用左腦語言、右腦圖像的功能,協助學生理解課文,梳理脈絡,鞏固記憶。筆者認為此教學方法不只限於中國語文科,在其他科目上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上是筆者在語文教學上的一點經驗分享,旨在拋磚引玉,與各位同儕相互交流,期望讓普遍學生認為刻板、沉悶的中國語文科變得靈活多變,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能。

 

 

參考文獻

  • 王冰濤(2013)。《淺談板書圖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載於https://www.xzbu.com/9/view-5163225.htm
  • 周月平(2005)。《從板書演變略觀語文教學變革小學語文》,載於https://old.pep.com.cn/xiaoyu//jiaoshi/jxyj_1/jxxz/201008/t20100818_678846.htm。
  • 湯仁燕(2015)。〈邁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轉化教學〉載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年第4卷第5期,頁142-144。 
  • 詹喜發(2014)。〈論語文課堂教學中板書的重要性〉載於《文學教育》,2014年04期,頁114。
  • 簡加言(2003)。〈右腦開發與板書教學〉載於《語文教學與圖示板書》,頁7-21。香港:香港中學語文教育研究會。
  • 龔少華(2007)。《淺談語文教學的板書藝術》,載於https://old.pep.com.cn/czyw/hdzx/2007rjb/。

 

 

 

此文曾刊載於《創知中學教研文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