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內地考察交流成效的我見

香港學生到內地考察交流的機會愈來愈多,可以親身體會和見證國家近年的高速發展,無疑是可以提升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從而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但是,考察交流的成效和收穫有多大,很大部份取決於帶隊老師的準備和學生的態度。

考察交流與一般的旅遊不同,它是帶有學習目標的一個學習延伸活動,其實學生仍然是上學,祇是將原本的課堂轉了去學習的現場。老師仍然需要為行程上每一個參觀和活動定下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手冊或工作紙,事前佈置好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功課。如果老師事前沒有作好充份的準備,學生在行程中便會態度散慢,大家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學習成效便一定不高。

學生很喜歡去成都,因為通常都有機會去參觀大熊貓培育基地。但如果祇是讓學生去看看大熊貓,很高興地欣賞大熊貓在嬉戲和賣萌,和牠們遠距離拍一張合照,這便和普通的遊客去參觀動物園沒有分別。其實,老師可以在出發前作一些鋪墊,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從而加深他們對大熊貓的認識。例如:熊貓究竟是熊還是貓?牠是屬於生物中的哪一科?大熊貓最喜歡吃甚麼?是誰最早發現熊貓這「活化石」?是哪一個國家的人發現?發現過程是怎樣的?中國贈送過大熊貓給美國和日本,但最近中國分別從美國和日本接回租借給該國的幾隻大熊貓,包括:美國的大熊貓「美香」一家,日本的雄性大熊貓「永明」及其一對雙胞胎女兒「櫻浜」和「桃浜」,在南韓出生的大熊貓「福寶」等。究竟送贈和租借有何分別?當中的條款和規定是怎樣的?大熊貓在中國外交上發揮怎樣的作用?老師可以將工作紙和題目在出發前先發給學生,讓學生用他們的方法去尋找答案。學生可以從互聯網搜尋,也可以在熊貓基地去訪問工作人員,得出的答案可能有不同,老師便可讓他們在行程中晚上的交流會討論,透過這樣的學習過程,相信他們對大熊貓的認識一定會加深。除了長知識之外,亦教會他們如何學習。

學生在行程中,最百無聊賴的可能是長途車上,當然,留心聽導遊講解也是一種學習。但如果老師事前教學生如何在旅途中去觀察和了解當地的民生、文化、城市規劃、建築特色、經濟活動、生活水平等,學生在車上便多了一些學習任務。老師要求他們在報告上要有實證,可以在旅途中拍照,可以到超市購物時了解一下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可以訪問當地的居民,可以在參訪學校時主動和同學交流。老師除了利用每晚的交流會幫助學生鞏固和反思之外,能夠在回校後組織一次全團的交流和分享會,鼓勵同學主動去分享自己觀察和感受,成效便更理想。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學生真幸福,考察交流的機會很多,但如果不能好好利用和把握,誠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