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從何入手?

為何今天仍然要學習古文?古文又叫文言文,在中國語文、中國文學課程中,從學習到考試,既有白話文,也有古文。於是有人問:學習白話文不就可以了嗎?

其實,白話文跟古文是一脈相承的。同樣是古典小說,《聊齋志異》、《紅樓夢》和《三國演義》,文言的程度就很不一樣。後者是較為淺白的文言,一般中等程度的讀者,即使不用翻譯,也基本可以理解。

好文章,難道有古今之別?白話文和文言文,只是在不同年代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吧了。從表達的內容和形式來看,文章當然有深淺之別。自古以來,好文章都要經過細心閱讀,深入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精義。如果常常捨難取易,要提升閱讀寫作的能力,難矣!

由此可見,古文是必須學習的。因此,首先是「讀什麼」的問題。在歷代作品之中,是怎樣選出優秀作品的呢?由於學習時間有限,前人只得從經典當中選擇,從名家當中選擇。經典是在流傳過程中,大眾公認的好作品,例如《左傳》、《戰國策》等;在古今芸芸的作者當中,那些公認是最出色的作家及其作品,才能選入文集中,例如陶淵明、蘇東坡等。如果學生能經常閱讀經典和名家作品,語文水準自然能夠提升!

有人問:好文章在何處?在悠悠五千年之中,優秀文章多如天上繁星,所以,讀好文章,必須從古代文章入手,為了省時省力,可以在歷代經典選本中尋找,例如《昭明文選》、《古文觀止》等。考慮到今天讀者的需要,本書精選了歷代名家名作共31篇:從先秦、兩漢至南北朝,選文13篇,特點是辭義典雅,簡煉精闢,思想深刻,文化博厚;從唐、宋以至明、清,選文18篇,特點是波瀾壯闊,千姿百態;或瀟灑俊朗,或氣象恢宏,不一而足。讀者不一定依順序讀,可以隨心隨意地讀,可以按自己感興趣的先讀,只要能感作者之所感,毋須刻意,若意有所會,再讀一兩篇,像傾聽古人傾訴心聲,汲取古典文化素養,提升個人思想層次,這樣,語文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接著,是「怎麼讀」的問題。目前,學生要應付不同學科,似乎頗感吃力,如果學習古文不得其法,例如不停地「操卷」,再核對答案,終非上策。假如因而令學生心生畏懼,恐怕結果是適得其反。

大家不妨想想,前人是怎樣學習古文的呢?田園詩人陶淵明曾大方地公開他的讀書方法,他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原來他平日讀書,常常在懂與不懂、似懂非懂之間。偉大的文學家尚且如此,所以,讀書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地讀,更不一定要在壓力之下讀,例如為考試而苦讀。何妨輕輕鬆鬆地,隨手翻一翻、讀一讀、想一想,明白多少就多少,這樣就可以了。這正如荀子在《勸學》中提出的忠告,重要的是「積學」和「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在沉浸之中,理解力自然有所提升;原本不全懂的字詞、難以理解的句段,以至篇章結構、修辭作法等,慢慢就懂了,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

或問:閱讀文章應該從何處入手?我認為,應該從事、景、情、理四方面入手。敘述事件、描寫景物,是文章重要的內容,不容忽視;抒發情感、說理和議論,常常直指文章的中心思想,因為是作者的創作目的,是心有所感、有話要說,讀者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因此,事與景,是作者眼中之所見,尚算容易把握;情和理,是深層的思想內涵,是文章的靈魂,如果讀者缺乏足夠的想像力、分析力,恐怕難以把握文章的旨趣!

對於中學生或入門者,在選擇古文選本時,應選擇附有簡要注釋、淺白通暢的白話文語譯的來讀。如果排版清新可喜,自然讀得更輕鬆、更有趣。

我們有幸生長在互聯網時代,一些選本甚至附上二維碼,例如《文言經典雙語誦讀》叢書,在有聲科技和名家朗讀的完美結合中,聲情並茂,讓你學得更快、更好!

 

注:本文曾發表於《歷代美文選》(明天出版,2022年10月)導言、標題及內文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