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內地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特點的對比及思考

  • 作者: 王秀妮(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新城實驗學校副校長、內地赴港指導優秀教師、遼寧省骨幹教師、大連市優秀教師)
  • 刊登日期: 2024年3月27日
  • 關鍵詞:

教材是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也是教師教授、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和主要工具,因此直接關係到我們的教育品質。以下通過內地、香港兩個版本教材在一年級“比長短”的教學為例,談談我對內地、香港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異同的一些看法。

 

一、從教學時間上看教材編寫異同

內地某版教材將“比長短”這一內容安排在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較》的第二課時,香港某版教材將此內容安排在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長度和距離》中。從時間上看,香港、內地兩版教材對於相同教學內容在教學時間、階段上的安排基本是一致的。

 

二、從課時安排上看教材編寫異同

內地某版教材“比長短”的教學內容是《比較》這一單元的其中一課時,主要學習高矮、長短的比較方法。香港某版教材將這一教學內容安排在一個單元裏,需6課時完成,教材比較完整地呈現了與“比長短”相關的知識、概念、方法等。綜觀香港教材對於和內地相同教學內容的編排過程比較精細,步子小,節奏慢,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因此課時往往較長一些。相較內地某版教材內容簡單明瞭,往往以點概面,給教師研讀教材提供了留白的空間。 

 

三、從單元主題側重看教材編寫異同

內地某版教材“比長短”的教學內容所在單元主題是——比較,這一單元除了比長短、高矮,還有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輕重等,顯然將教學的側重點放在“比較”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數學方法的體驗上。縱觀整個單元是從數學思想方法的角度整合教學內容的,從知識層面也為後續“量與計量”領域的學習奠定基礎。這樣的編排不僅體現知識內容的整體性、階段性,也體現了核心素養培養的一致性。

香港某版教材“比長短”的單元主題是——長度和距離,這一單元都是在圍繞“比長短”這一知識內容展開,先安排物體“長度”的比較,之後又將“長度”的比較延伸到了“距離”的比較。縱觀整個單元更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縱深性,兼顧開放性和拓展性,為後續同一領域知識的學習鋪墊意圖明顯。

 

四、從內容素材呈現的方式看教材編寫異同

1.概念與方法

兩版教材對“比長短”的方法都做了強調,內地某版教材採用的是人物對話的方式呈現比較的方法;香港某版教材則在出示一個例題後,就呈現了概括性的比較長度方法(見表1)。

由此可見,內地某版教材是結合具體的情境描述比較繩子長短的方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書中出現的幾個“比長短”活動方法的異同,總結比較長度的方法。香港某版教材直接出示了比較長度方法的結論,明確且具有概括性,有助於教師明確把握教學重點,如果能在學生經歷了多個活動的比較體驗後再出示結論,則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具有更好的導向性。

除此之外,香港某版教材還介紹了用 

符號表示物件長度,教材中還明確指出:高度、寬度、厚度也是用來表示物件的長度;長短、高矮、寬窄、厚薄都是形容長度比較後的結果等。在比較物體的長度後,教材還在學生認識“長度”的基礎上,認識了“距離”,體悟物體的長短與空間的長短的聯繫與區別。由此可見,香港某版教材對有關“比較長度”的概念呈現清晰、有序且完整,有利於學生對有關“長度”概念的完整認知,值得借鑒。                                 

 2. 邏輯結構

兩個版本的教材在學習內容編排的次序上都呈現了一定的邏輯結構。內地某版教材以一組問題——3個“問題串”為主線來完成“比長短”教學的,雖然是簡單的3個小問題,在編排的體系上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體現知識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以及問題之間的相互聯繫(如圖1)。

第一個問題是“比高矮”,學生通過比較得出比較高矮的方法是:腳站齊身站直。第二個問題是比較繩子的長短,是第一個問題的延伸,第一個問題比高矮我們看到它有一端是自動對齊的——也就是腳都站在地面上,而比繩子的長短需要學生尋找把一端對齊的方法,更凸顯了比較長短的本質:一端對齊。由此可見,這兩個問題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揭示了兩種比較方式的相同之處:同一起點,站(拉)直。第三個問題是比較同起點同終點的兩條路的長度,用數格子的方法,化曲為直,自然從形象的直觀比較過渡到用“計量單位”比較的過程,為今後學習用統一的單位計量長度奠定基礎。由此可見,3個問題情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關聯層層遞進,學生思維也在第次發展與提升。

香港某版教材對“比長短”的教學內容是從三個層面進行的。第一個層面是從直觀的角度比較長度,如一眼能看出兩支鉛筆的長短,兩棵樹的高矮,兩扇門的寬窄以及兩本書的厚薄等,例舉的情境素材豐富,幾乎涵蓋了比較長度的所有情況——長度、高度、寬度、厚度等,可見香港教材編寫的特點——細緻、全面。第二個層面是不能直觀看出長短,如把兩個長度相近的物體左右並排放在一起,如何比較?以此來揭示比較的方法:先把物件的其中一端對齊,再比較長度。第三個層面就是以自訂單位來比較長度,如用相同的紐扣來比較故事書與圖畫書的長度,也體現了從“直觀比較”到“單位計量”的過程。

綜合以上比較會發現,其實內地某版的“3個問題串”的教學內容與香港某版教材比較長度的“3個層面”的問題是一一對應的(見表2)。

  

內地版教材

香港版教材

問題1:比較高矮(直觀比較)

問題2:比較長短(揭示比較長度方法)

問題3:誰走的路長(單位計量)                      

層面一:直觀比較長度

層面二:並排比較長度(出示比較長度方法)

層面三:自訂單位來比較長度(單位計量)

 表2 內地、香港教材“比較長度”編寫結構比較

 

不同的是,香港某版教材提供的學習素材更加全面、豐富、多元,體現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三個層面的教學內容層次清晰,但內容相對獨立,缺乏內在聯繫。內地某版教材情境素材相對簡單、單一,但更注重情境素材背後知識的緊密關聯與邏輯順序,緊緊圍繞知識、方法、思想等發生發展的過程,圍繞目標、按照一定的結構精心設計,引導教師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五、從課後練習編排看教材編寫異同

在課後練習編排方面,內地某版教材的練習題目較少,內容、形式比較單一,對於“比較長度”的練習設計僅局限於高矮和長短的比較。相比之下,香港某版教材練習設計豐富、多元,不僅提供的比較素材豐富多彩,更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數感、數學推理方面素養的培養與訓練。如,同桌相互比鉛筆的長度(操作活動);根據圖片說一句比較長度結果的句子(開放性語言表達);根據文字描述,把雨傘由長至短排列出來(數學推理)等,既重視知識技能的鞏固,又比較全面地關注學生能力素養的培養與訓練,值得學習和借鑒。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內地、香港的小學數學教材編寫各有優劣,雖然版本不同,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獲得以下啟示:

1.情境題材選擇要豐富且有內涵,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教材要關注設計有趣的、現實的、蘊涵數學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情境,情境設計上要注重題材的多樣與豐富,情境的素材來源盡可能真實、豐富,且富有文化內涵,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2.注重知識的系統與結構化呈現,提高學生思維品質

教材要展現知識、方法、思想等發生發展的動態過程。問題設計、內容編排要體現結構化和關聯性,圍繞核心問題凸顯知識本質,讓學生經歷思維不斷提升的過程。引導教師用“整合”和“聯繫”的觀點解讀教材,提高課堂效率。

3.練習設計豐富且多元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材要注重設計一些促進理解及富有挑戰性問題的習題。題目的設計要與教學目標對應起來,數量合適、層次合理、形式多樣,既要關注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又要關注引發學生多種感官形式的參與,全方面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讓不同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不同的體制形成了不同的教材文化風格,隨著內地、香港數學教學活動的日趨頻繁,兩地在交流中互相取長補短,不斷實現教育文化的共融共通,為推進和深化國家高質量的課程改革繼續攜手前行。

 

 

個人簡介:王秀妮,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新城實驗學校副校長,內地赴港指導優秀教師、遼寧省骨幹教師、大連市優秀教師,大連市學科帶頭人等。從教以來承教的課分別獲國家、省、市評優課一等獎, 指導的課也分別在國家、省、市大賽中獲一等獎。撰寫的多篇論文分別在《小學數學教師》、《中小學數學》、《小學教學》、《遼寧教育》、《基礎教育論壇》、《大連教育》、《大連教育學院學報》等雜誌報刊發表。2018年成立了“王秀妮數學名師工作室”,提出了“問題驅動 情知共長”的教學主張,潛心探索問題驅動(本原問題、核心問題、生成問題)下學生“情”與“知”共長的和諧課堂,旨在培養學生會學、樂學,用數學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與素養。此理念下的研究成果分別獲省、市基礎教育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