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品質的昇華

教育品質有宏觀及微觀之分。宏觀教育品質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品質,稱為「體系品質」。是指其與系統規模、結構和效益等的協調問題。微觀教育品質會最終結果會體現在教育對象上,這是指教育的水準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

今天我們談後者 — 微觀教育品質。

幼兒是指三至六歲身心正在發展當中的孩童。大家已相當熟悉此階段兒童的基本發展,其軀體發育的基本需要及心智發展的基本需要。如果教育的執行能夠滿足這階段兒童發展的基本需要,這是一個合格的教育。若是,整體的品質已合格,穩定達標後,下一步便需要發展教育、提升教育、昇華教育。

「質」的提升,除了規律性,還包括:定義、原則、理念、特徵、結構、執行。「量」的提升,就要看合適度。影響品質的因素有教育制度、教學計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過程懂的合理程度;教師的素養,學生的基礎以及師生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程度。雖然教育流派眾多,有著理念不同,定義不同、原則不同、特徵不同,而導致執行的品質不一。但,從現今科研得知,幼稚教育都有共同屬性,就是都發生于幼兒與環境 (物理環境及人文環境)互動的動態事情上。所以,提供「高品質」的活動是最主要的。

如何昇華對身體和心智還未成熟孩童的教育水準及效果層次?應該是往「內」掘,深入探究。「人」說自己是萬物之靈,因為我們有精神層次。為人類奠基精神層次發展基礎,是幼稚教育的任務。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提供幼兒的生存及生活發展需要,成人更需滿足早期人類精神發展需要的機會。開展幼兒的精神生活,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及發展的昇華教育的方向。

我們只需確保嬰兒期生活在關懷與愛中的安全感滿足,在這基本條件下,幼兒都不難準備步入健康的精神世界中。以下是筆者已進行了十多年的具體做法,給大家參考,如下:

 

科學精神

 

一、探索精神

科學始於好奇。早期人類的嬰幼兒對世界都懷著無限的好奇,好奇這種本能是學習的主要動力,幼教需要做的是保護好奇心不被破壞。永無止境的好奇心相等於無止境的學習心,這是日後對科學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早上及下午,各設置一小時的自由探索時間,教室內教具的擺放位置,需要讓孩子能自助,只需要設立簡單的規矩,如每人每次只可以取一份教具,不要限定孩子用固定位置的桌椅,讓孩子自己選擇教具及享用空間作自由探索。在這過程中,老師可觀察到孩子的興趣及專長,他們的判斷能力及自律性亦得以自覺發展。

二、實證精神

科學源於觀察和實驗。每位孩子都是做實事的,他們比成人更實事求是。幼兒喜歡觀察,尤其是觀察別人,老師不應該阻止,否則中斷了觀察的脈絡,不能一氣呵成取得起因、經過及結果。在時間容許下,多留空間讓孩子鍛煉自己觀察能力、專注能力及預測能力。幼兒都以自己操作及執行滿足自身發展。在配合孩子能力程度情況下,老師儘量不幫忙,只在旁作鼓勵及支持,留下機會讓孩子自行操作教具,驗證出因果關係。關係就是知識,人們學習知識,就等同學習人、物、事的關係。觀察及實驗都是發現的媒介,在過程中孩子能夠在自我上市的實驗中,證實人、事、物在互動下的定律或規律,這可揭示人、事、物的本質及基本原理。孩子需要的是機會,成人替代是一種剝奪,剝奪了孩子從過程學習的領悟,亦同時剝奪了孩子內化能力的機會。

三、創造精神

科學總是在現實不再與現有的理論相符合的時候出現新的飛躍。科學發現的關鍵在於突破,幼兒還未被至今的科研報告影響。孩子會用最純真的眼光及方法應對人、事、物,自大的成人往往認為自己的事絕對正確,就會輕易否定孩子。發明及創造往往就是在之前從來沒有被察覺時而出現,幼兒老師應該保留孩子的作品,鼓勵他們更多的創作實驗,藉以填補成人的自滿。成人應提供創作用的材料,讓孩子有足夠時間思考及製作,老師亦應專心聆聽孩子的解述。就算只是讓孩子堆沙,成人可能會有大發現。每年多次參觀藝術展覽、博覽館、文物館、製造業的工廠⋯ 每年一次的孩子創作展覽,讓孩子有機會實現他們小小的夢想,把小腦袋裡的東西製造出來,讓他們對創作產生信心。孩子的發明往往都能帶來無比驚喜,好讓製造大國成為創造大國,加添未來發展動力。

四、獨立精神

從嬰幼兒(約兩歲)自覺自理開始時,成人應準備合適的生活工具,讓其達成自理意願,以照顧自己致產生自信、自立的感覺。這樣使幼兒容易脫離依賴、不會逃避己責,日後容易踏上律己。當幼兒出現意志(堅持)去達成自我照顧的任務,如獨立行走、穿脫鞋子、穿脫衣物、自身清洗⋯ 成人的角色應該是給予時間及空間,不應代辦,只需示範,用最少的協助令其獨自產生意志達成自理。人類早期自身感受自助自理的成功感,對嬰幼兒來說是一種成就。成人的「放手」是為獨立精神播種的不二法。

 

民族精神

 

一、愛國精神

帶養年幼孩童都應該由父母親自執行,在環境容許下,都不應假手於人,尤其不應假手於外國人。以自身民族的成人來照顧孩子,本應是理所當然。可惜,發達的社會,需要用上母親為勞動市場增添助力,若祖輩體力不容許下,家長便聘請「阿姨」來照顧孩子。第一任照顧者,對孩子的全方位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尤其在「精神」方面。越年幼,越是發展人類深層(深心處)的 - 人格。如果,這位阿姨不是中國人,孩子的歸屬感發展便可能出現偏差,孩子從小便讓外國阿姨的文化薰陶,這種的先入為主,可令孩子迷惘於身份認同及文化自信。

在幼園裡的3-6 歲幼童,從愛護自己、愛護他人、愛護環境出發,可發展出愛護國家的精神。懂得保護自己、保護他人、保護環境,日後保護國家是理所當然的。讓孩子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尊重國家更是自然的事。以照顧自己的技能、發展出照顧他人的能力,再發展出照顧環境的意願,照顧國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沒有國,便沒有家」是我們成人的邏輯,但大腦正在發育當中的幼童理解中,是需「倒序」來達至。否則,只是盲目遵從,而不能發自內心。從稚嫩的「自私自我」發展到成熟的「無私無我」,要體驗過程而成的。

園方應提供大量觀賞中樂團、中國舞蹈團、中國功夫表演機會,邀請入校園或帶孩子外出觀摩,都是必須的。先讓幼兒大量觀察,孩子才能作出決定那一項中華文化活動我是自己最喜歡的,有的孩子會對所有都全程投入。當孩子抉擇能力及意志力出現,能確保堅守持續時,更會主動要求學習,為己擁有。

 

二、團結精神

人類本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用眼神及分享;語言還未成熟的嬰幼兒懂得用分享食物或玩具與他人產生友好關係。所以,嬰幼兒若把他的東西遞交給你,代表他想與你建立關係,你需要接收來表達友好,這就是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禮。社交萌芽,往往出現在語言之前,這種遞交代表了交往傳遞,孩子就藉此開始發展社交生活。

在幼園裡,可安排每季的家庭聚餐,邀請所有小班的家庭都做一家鄉菜帶回校作班制分享;中班孩子可以嘗試分工做簡餐全班享用;大班的孩子能力應該可以合作做大餐給家長。每年一次的感恩午/晚餐,邀請父母來享用一餐孩子所做的,作畢業午/晚餐或春茗都不錯。老師與孩子一起開會,大家商討菜式,寫餐單,分配買食材的工作。出通告邀請家長帶孩子到菜市場一起買食材到校,讓孩子親歷買賣餸菜過程,收集單據交給老師,回校作總結。孩子從早上開始備餐,有的負責洗菜洗肉、有的負責切瓜切肉、有的負責醃制肉類、有的負責煲湯洗米⋯ 孩子全部跟著方案及時間表行事。筆者舉行這活動十年了,孩子從觀看家長在家的烹飪,至在校分工做簡餐,再發展成合作烹大餐;孩子除了在菜市場搜購食材的觀察能力及計算能力進步外,他們的技能、管理、程式、己責、服務能力日趨成熟。老師把當天的活動,與孩子一起認真地造成了營運一間小餐館的模式。有人負責當購貨員、有人負責當服務員、有人負責當廚師。以此讓孩子親自發現分享和合作,能共用共贏,作共同的大規模成功;用以去除自我、自私,能夠關顧團體利益及一同作利他、利眾服務精神帶來的享受,互相幫助,和平共處。從團隊服務的合作活動,使孩子開始懂得關顧自身的團結精神發展是最踏實的做法。

還有協助孩子自辦年宵市場、營運圖書館、組織學生會、編輯兒童新聞報紙等,都是孩子十分喜歡的為他人服務及提供合作分工,培育團體精神的好活動。

 

三、關懷精神

認識從觀察開始。容許孩子觀察別人與環境互動、觀察人與人的互動,是基本認識「人」的方法。老師可用上照片,讓孩子認識不一樣表情、不一樣的形容詞。筆者喜歡用的是孩子自己的照片,可請家長幫孩子在生活中,拍下他們最自然表達出的情緒面,再發給幼園,讓老師把每六張情緒照片,用一張A4紙列印出來,再寫上形容詞,如開心、憤怒、傷心、猶豫、疲倦等等,請孩子剪成六張,訂裝好成小書,讓孩子自己設計封面。收集所有孩子的小書,放在圖書角或一大籃子內,讓孩子互相借閱。這樣,可以幫令孩子知道大家都一樣會產生類似的情感,亦會表現在面部表情上。老師亦可請孩子在團討時間,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情緒照片背景狀況,讓大家瞭解大家,產生共鳴,產生同理心,產生關懷別人之心。除了關懷自己,關懷同學,更要關懷親人,做法一樣,可請家長在家中拍下親人的情緒照片,列印出讓孩子再一次認識。對人的情感理解,是發展「尊重」的第一步。每學期再辦愛鄰舍的分享物資活動,關懷社區弱小。幼兒需要楷模,行動仁慈博愛,就和諧守禮、遵守道德,產生尊重。

培育家長珍視孩子,造就成功家庭,都是幼稚園的新任務。請父母把孩子的奇怪發問、孩子說的成熟語句、做出感動家人的事件、一次快樂的旅程、孩子名字的由來、用親友照片造成圖片族譜等等,記錄下來,讓老師收集起來出版班制年刊。提升孩子與老人關係的「祖孫天倫樂」的校園老幼電影院、祖母的童年、老幼同樂、祖孫廚房、敬老茶聚等,這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跨代關懷項目,都可每年舉辦。當然除了關懷家中的老人,還有社區的老人,每季都拜訪同一所護老院,這樣更美滿!思源念舊、尊重長輩都是中國人關懷精神的傳統美德。

班上可舉行迎接新生兒活動,請父母帶同嬰兒到校園。在團討中,讓孩子分享弟妹的名字、出生故事及自身感情等等,媽媽在旁加以補充。協助孩子介紹弟妹讓同學及老師認識,好讓孩子出現優越感。這個過程,老師可以錄製或寫下來作記錄,工日後製作小冊子之用。

舉辦感激父母養育之愛的生日會,把生日主角轉移在孩子生日最不能忘記的媽媽身上。老師可協助孩子自製生日蛋糕、花束、小禮物送給媽媽。邀請父母及祖輩在生日會上接受驚喜,把家人的感情關懷鞏固維繫。

除了均懷人物,亦要關懷事物。孩子在院所裡,如果破壞了教具,老師應該把破損的教具放在袋中連同通告一起交給家長,通告內容是,希望家長在家中與孩子一起維修公物。讓孩子與家長一起想辦法,嘗試用不同工具,一同維修破損,協助孩子負其責任,而不是責駡。維修中,讓孩子看見家長的修補過程,得以模仿學習。從修補能力產生彌補之心,日後有錯能改的精神。人都視修復者為追隨對象、視解難能力高者為偶像。家長與孩子是一生的,期望孩子視父母為依靠、追隨對象、偶像。這樣孩子同意對父母產生聽從能力。孩子與老師只相處短短三年,這種榮耀應該讓家長享有。提醒家長,不容許買一個新的回校,因為需要的是修補的過程,不是金錢的買賣。

潛移默化下,孩子便懂得珍愛生命、珍惜事物、愛護環境,產生環保的公德行為。自自然然就能對萬事萬物產生關懷的精神。

 

四、和平精神

和平帶來穩定,穩定帶來發展,發展帶來進步,進步帶來幸福,幸福帶來感恩,感恩帶來善良,善良帶來友愛,友愛帶來關懷,關懷帶來和諧⋯ 這個迴圈應該生生不息。和諧需要音樂。從媽媽關懷的歌聲至園所的友愛歌聲,都是幸福、美妙的。讓孩子生活在歌聲中,活動在歌聲中,工作責任亦可在歌聲中,如作任務時,唱起收拾歌、洗手歌、起床歌、餐前感恩歌等,都能去除抗拒態度,達致自願執行的和諧。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是個體發展的意思,是社群意識出現的前階段。而齊家則是微(第一)社會(家)處理人與人互動關係成熟的態度及做法。以修身邁向齊家,而齊家乃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是和平的始源。

五、奮鬥精神

定下目標、意志堅定、不辭勞苦、不怕失敗、反復嘗試、堅持到底、不會放棄,這一切都依賴人類最原始重複練習的本能。成人都會看見過幼童專心一致重複遊戲、反復操作教具,只要成人不干擾過程,孩子的奮鬥精神發展便得到保障。以往一直以為強迫就能出現奮鬥,但精神是自身主動發展出來,不是被動接收來的,否則便是壓力。兒童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教育需要開展研究協助培育人類精神發展的方法,啟動教育大智慧,邁向共同富裕的願景。

幼師可安排孩子們多些勞動專案,需要靠長期勞動,才能完成。如園所設立一個小花園、一條小橋、一間小木屋、一個小池塘等,邀請孩子參與一周或一月的建築項目,以勞動練體魄之餘,不能中途放棄,不成功不甘休。種菜、粒粒皆辛苦的種稻亦是好活動,

為偉人奮鬥的故事、國家成為製造大國的故事等,都可以邀請家長及大班孩子一起參與教研,資料搜集,書本創作等等,都能讓孩子認識分工合作,一起奮鬥建立美好校園,參與教育的精神。

太極、坐禪的持之以恆,意志培訓,亦可作園所的親子活動。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對人的人性、人格、人生、價值、責任心和責任感的尊重、關心、關注、關懷和弘揚,其核心是人生的態度和人的價值取向。人文精神是屬於人的精神,是人內化于實際行為中的精神,是經過教化而養成的精神,是目的價值性和工具價值性相統一的精神。

一、自身生存

嬰幼兒的生存,有賴於父母的執行及家庭環境的供應。肉身成長與生存,需要的是母乳及食物供應;而精神層次的育成基礎,就依靠著安全感的滿足。如果人類早期(嬰幼兒期)受著父母疏忽照顧、痛打欲望、漠不關心的虐待,恐怕其精神層次難以成長與生存。

由於這不是幼稚園能控制的範圍,但我們可以提早作家長教育,為社區准父母服務,讓家長明白嬰幼兒早期發展,不是只有技能及認知發展,更包含著人類更深層意義的發展。這是保障人民精神發展及為幼稚教育昇華做好前期準備的基礎。

二、自身生活

除了生活技能的室內自理、家務和環境照顧,戶外生存技能亦是應該發展的。園方可以跳出教室,在戶外作為自然教室。讓孩子親近大自然與大自然共生共存,這樣更令孩子明白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思考及執行如何節約不浪費、珍惜不苛求、知足不貪妄,愛護國家資源的大社會責任感。準備孩子在物資缺乏下的戶外生活技能亦是國防教育的一種。

三、自身發展

學習精神、自我計畫、自我管理、判斷能力、辨別是非、審美能力等,都是自身價值追求、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實現自己做自身發展。自理、自立、自覺、自律、自省、自信及自強等,相信一般專業的幼兒老師都會懂的,我就不在此詳談了。

 

總結

三至六歲幼稚教育的品質,都賴於零至三歲家庭教育的品質作基礎。所以,昇華嬰幼教育品質,就應該先昇華家庭教育的品質。讓大家參與深入研究,令家長能執行高品質家庭教育。筆者充滿期待,迎接裡外教育精神共贏的一天。

 

 

此文曾刊載於南京的《幼教365》雜誌,2022年12月,及山東省學前教育協會會刊《齊魯學前》,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