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教育

作為一位前線的學校資訊及通訊科技科(ICT)教師之一,冀望科技教育的焦點回歸到電腦教育(IT/ICT也好)的基礎改革第一步。一如國家發展方向所指:「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一個國家前途命運」,從科普的教育,到香港政府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個人認為根本應該是從教育及課程方面的規劃入手,IT是否應該是香港中小學教育的必修科。在這個全球對資訊科技的人才需求日增下,如何為香港新一代裝備及建立良好而扎實的資訊科技基礎,才能攀上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運算或大數據等創新科技階梯。

如要細數,電腦教育是科技教育的子集,但也是其根本的核心。香港電腦教育始於70年代,大專院校把現有的應用數學或電子工程科目轉型,成為電腦學(Computing/Computer Science)。80年代開始延伸至中學,由1981年底,當時香港教育署正計劃在中學進行電腦科試驗計劃,至1986年舉辦首屆中學會考電腦科考試才正式開始。之後到了1988年,再為初中學生開設電腦認知科(Computer Literacy),教導基本的電腦認用技巧。至於小學,過往更一直非所有學校都有提供的科目,並非必修課程,並遍只視為一堂讓學生玩遊戲的課堂(以應用操作為主)。至2000年才面世的電腦認知單元課程及2015年修訂增潤至編程方面。2017年底更發出《計算思維—編程教育:小學課程補充文件》,以優化編程教育,促進學生的計算思維。

不過,即使2020年發布修訂,(教育局通函第 109/2023 號)更分別推出「高小增潤編程教育課程單元」建議高小各級安排10至14小時教授編程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 及 推出「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學校須適當規劃初中課程,安排 10 至 14 小時讓學生學習人工智能,供學校由 2023/24 學年起採用;但宏觀來看,截至2023/24 學年 香港教育局 課程發展及支援內 八個學習領域下的科目內,科技教育只是其中一個分支的領域範疇。(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overview.html

在現今互聯網驅動的數碼年代,資訊科技是創科發展的共通科技。隨着資訊科技在不同領域和界別廣泛使用,各行各業對資訊科技人才的需求殷切且與日俱增。加強科普教育 是國家重視的,建立及匯聚創科人才庫是來香港施政報告的重點,透過由政府資訊科技辦公室推行的「中學IT創新實驗室」及「小學奇趣IT識多啲」計劃,加強年輕人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及創新思維,推動資訊科技的學習氛圍,鼓勵選擇相關科技範疇的大專課程和在未來投身創科行業,這確實深受學界歡迎及認同,額外的撥款令學校有更多資源灌溉到學生的培育機會。但在這創科教育的需求下,學界普遍做法是只能這些擔子擺放在僅有的IT老師身上百上加斤,現實是今天學校IT老師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學校資訊科技基建、學校行政、電子學習、以至STEAM等等,而且科技是與時並進,學界只是追著商界的步伐已十分吃力,遑論緊貼人工智能的崛起。究其根本,是學校人力資源問題,解決創科人材的治本良方是先擴大創科培育教師的基石,培育香港學生把握創新科技這顆種子,必先有更多的園丁去播種、耕耘及栽種,並延伸至更多的教學研究,以達至科教興國,步伐已走出來了,但需要的是更多同行並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