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實踐
*文章按上版日期排序

教育實踐

  • 香港有未來—跨界別內地考察支援青少年成長

    • 作者: ⁠鄧煜傑(學友社全人發展部項目幹事)、方富正(學友社全人發展部主管)、梁家嘉(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二年級生)、梁麗嬋(學友社社長)
    • 刊登日期: 2024年5月16日
    • 關鍵詞:
    學友社「第19屆傑出中學生領袖選舉」的參選同學、青年籌委及機構代表,於三月尾四月初前往福州、泉州及廈門作7天的考察交流。行程最終總結會上,同學分享所獲,讓出席的嘉賓叫出一句:「香港有未來」。
  • 善用優化了的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 提升學生在七個學習宗旨的表現

    教育局於2022年11月發出有關優化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的通告,要引領學校工作朝着七個學習宗旨發展,通過「策劃—推行—評估—策劃」循環,推動學校更聚焦及有系統地進行自我評估,以促進學校持續發展及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
  • 珍惜備課的時間

    教師好好準備課堂本是職責所在,然而常因雜務繁重,無法盡其本分。本文旨在分享心路歷程,指出日常抽空備課不易,但不能輕視和放棄備課,藉此與同道共勉。
  • 說好「動物守護 • 社區大使」計劃

    • 作者: 温志倫(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始創贊助人、灣仔中西區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兼教育委員會主席、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校聯絡部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校長會副主席、聖方濟各大學學前教育研究顧問及香港準教師協會顧問)
    • 刊登日期: 2024年5月16日
    • 關鍵詞:
    你有沒有想過校園不僅可以讀書學習,還可以照顧動物呢?只要學校設立「寵愛閣」,你就能願望成真了。
  • 見微知著 ─ 回首解詩小事

    在這個考績為本的世代,無論師生都在追尋「標準答案」。但對於充滿人性複雜的語文科而言,又是否如此呢?且看一則小事的啟示。
  • 解密往事

    廿年前校園欺凌事件。警方拘捕了該批學生。經審訊後﹐十人被判入懲教機構。數個月後。這批學生陸續出獄﹐想完成中學課程。
  • 個人教育經驗分享

    教師需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模範,並敬業樂業,有奉獻精神於教育工作上勤奮上進,致力關心學生健康成長,引導和幫助,為社會為祖國學生培養更有價值的生命。
  • 聖公會奉基小學 「圖書館台灣考察之旅」

    聖公會奉基小學圖書館於復活節假期舉辦了「圖書館台灣考察之旅」,以台灣新北市立桃子國民中小學為對象,由圖書館主任帶領高年級圖書館服務生與該校同學進行文化交流。
  • 學生為何讀《論語》

    本文以大學、中學生為對象,針對青少年讀者的需要,從不同角度說明《論語》價值,同時呼應近年教育當局大力推動文化、文學教育的宗旨。
  • 共融音樂藝術工作坊

    職業訓練局展亮技能發展中心透過「共融音樂藝術工作坊」,連結主流中學生與殘疾學生,促進理解與接納。活動共有12所主流中學、130名學生參與。活動後,97%的主流學生認同他們對殘疾人士的了解有所加深, 96%表示他們會更接納殘疾人士。展亮的殘疾學員在活動過程中與主流學生在溝通與包容創作環境下共同創作、共同成長,共建共融社會。
  • 重視「無形」健康 回歸教育根本

    全港中小學去年有31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唯過去5年最多。如何轉危為機,回歸「五育並重」的教育根本,樹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香港教育界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作者提出可以從三個路徑加以探索。
  • 讓孩子做個愛家的「慳家王」

    宏觀世界,猶太人跟中國人都是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民族,然而他們的傳統智慧在今天仍是活用其中,猶太人的理財教育也是全球之冠,猶太人對孩子的理財教育確有一套獨特的方法。
  • 讓孩子在金錢世界中學會感恩

    最近看過一段港聞,內容是一位港媽講述家中故事,她的丈夫早前手部受傷需到醫院縫針,並向公司請數日病假。但港媽指,女兒不但沒有關心父親,更表示:「呢個爸爸好冇用……」
  • 養兒防老不如教孩子理財

    「養兒防老」是華人傳統的觀念,惟一項調查發現,67%受訪者認為養兒防老觀念已經不合時宜,有四分一家長仍在供養「成年」子女。相反,近40%或以上的70或80後年輕人,其總資產總值卻低於25萬港元,不足以應付往後的日常生活。無怪不少剛出社會工作的年青年人經常問筆者 : 「我們每月的收入都是剛好夠自己生活開支,何來餘錢給父母作家用 ? 我們是否一定要這樣做 ?」
  • 窮得只給孩子金錢

    據早前報導,本港曾有位小六學生趕搭巴士回校考試,因為八達通已經超出餘額,身上又沒有輔幣,竟然拿出500元鈔票支付2.5元學童車資。大家可能會問:「這孩子為何這麼豪氣?用500元搭一趟巴士難道他沒有感到『肉赤』嗎?」
  • 窮家庭與富家庭的教養

    今天香港雖然被譽為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從聯合國指出香港貧富懸殊問題是全亞洲最嚴重。根據2022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葉兆輝表示住戶最低及最高入息差距由30年前的大約12倍,升至今年首季逾40倍,基層收入不足以餬口。
  • 理財新世代:從消費者到生產者

    荷蘭有一個「女王節」,這個節日類似我們的兒童節,但是節日的內容完全不同。在荷蘭,這一天對孩子們來說,是要當一天勞動生產者去賺錢的日子。全國各地隨處可見跳蚤市場,在那兒孩子們是最捧的商家。
  • 負笈書院途 — 由港大同學會小學步行到書院

    港大同學會小學舉行了第一屆由港大同學會小學步行到書院,全體小六生分別完成十五公里或五公里步行,活動意義深遠。
  • 若同學問孩子借錢,父母應該怎麼辦

    最近據香港會計師公會發布《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報告》,以電子問卷訪問1,337名來自23間學校的本地小四至中三學生,結果發現,49.3%受訪學生曾向他人借錢,主要是朋輩之間互相借貸;76.6%人稱曾借貸予別人,當中借給同學或朋友的佔比相當大,情況令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