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實踐
*文章按上版日期排序

教育實踐

  • 運動員入學計劃

    近年來,香港運動員在國際體壇屢創佳績,在各類體育項目中均有出色表現。許多運動員期望在學業和運動兩個領域同時發展,為此,香港教育資助委員會和教育局都為運動員提供多種升學機會。
  • 學年有感

    今年我是二年級的班主任,這一屆的二年級學生從來沒有上過完整的幼稚園課程,因此他們很多知識和常規訓練都還沒學好,仿似懵懵懂懂就上了二年級。
  • 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的「初為人師」課程

    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同學會」)成立於1979年,由一群來自四間教育學院的畢業同學組成。在45年的發展歷程中,同學會舉辦過多項國內、國外交流學術活動,但當中最廣為人知的,可能是為每年新畢業同學舉辦的「初為人師」新教師研習課程。
  • Discover2se–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育課程 傳承與創新的未來學習 — 從一粒種子説起

    • 作者: 杜莊莎妮(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榮休校長)、張錦欣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校長)、 羅金源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副校長)、卓煒嫻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高級主任)
    • 刊登日期: 2024年8月16日
    • 關鍵詞:
  • 應用 「科技 x 創新 = 永續」方程式打造創新教學

    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不僅是學習工具,更可提升學生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互動式課堂、開放性評估、人工智能、虛擬實境、編程與機器人,以及Google協作平台等方法,有助於激發學生興趣和多樣化學習。
  • 運用多元義工活動推動正向教育的經驗分享

    近年,社會時常出現學生因為壓力問題而輕生的新聞,而自殺亦成為了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有研究發現,培養青年人的希望感,讓他們找到生存意義,有助減低他們抑鬱狀況,進而達到防治自殺的效果。
  • 校本「家庭教育」:以攻爲守,一舉三得

    校園精神心理健康問題愈趨普遍,而且不是一個、而是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不只有密切的關係,更會不斷惡性循環,對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造成 沉重的影響,政府和各界人士正不斷努力改善這三個問題。
  • 淺論學校成功實施正向教育的前提 — 正向領導

    近年,不少學校都推動正向教育。若要在校內成功實施正向教育,學校管理人員必須先讓教師親身感受正向教育的力量。因為只有建立出幸福快樂的教學團隊後,才能產生「全校感染」的效果,最終讓每名學生都能成為正向樂觀的人。
  • 「勇」的保育與培育

    「勇」的價值與貢獻,對人類來說非常巨大,不容忽視。勇於探索、勇於嘗試、勇於創造,都是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齒輪。依賴勇氣與勇敢而成的探索精神及創作精神是新教育的明確方向。
  • 學校建立專業團隊 幫助學童走出情緒幽谷

    學生的情緒問題有來自學業及家庭。家庭對學生的成長極為重要,父母的精神狀態和心態均會影響子女的精神健康。故此,持續積極推展家長教育,增強家校合作,確保學童在愉快健康的環境下成長。
  • 「探索桌遊世界 創建無限可能」- 起動篇

    桌遊教育以獨特的魅力連繫家校,能爲學生、家長和教師創造一個共同參與的平台。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還能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進一步推動教育的創新發展。
  • 夏商周文明

    不少夏商周時期歷史狀況﹐都是近幾十年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的成果才顯得比較清晰。香港學生如果高中時不選修歷史科﹐其所受的中史教育﹐也就是每年約60節的中史課,可以說港人大都缺乏基要先備知識。
  • 房屋的保暖

    中小學教師未必是學科專家﹐卻需要是能將知識深入淺出的科普工作者。熱帶的香港﹐少有低溫天氣﹐故房屋不必強調保暖。但高緯度寒溫帶地區全年多寒涼﹐古時或未有電力供應時﹐住房是怎樣保暖呢?
  • 古史的背景碎片

    戰後在香港受教育的學生﹐對古代先秦中國的認知就主要是初中一年級時幾節中史課所得的模糊印象。本文補充了古史的一些碎片。
  • 楹聯、文學散步與中文教學

    近年學校推動「文學散步」,致力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本文旨在說明「楹聯文學散步」與中文教學之關係,呼應近年教育當局大力推動文化、文學教育的宗旨。
  • 借用電影家教世界大戰

    高中課程實施後歷史科的修讀人數大不如前,加上九年義務教育對歷史教育的不重視,相信市民若要反思世界大戰,或協助子女認知過去現代世界曾發生過的戰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美帝崩裂與星球大戰

    從屏幕觀賞過程中引用為家庭教育的平台,可以為子女補足一下歷史學習機會。同樣處境亦可用作探討國際局勢的切入點,身為家長未必會對國際大事感到興趣,但現實形勢的發展又不得不及早做定準備工夫。